本來是不太想寫這種文章的, 一來總有種攀親帶故的感覺, 好像我多熟, 二來, 在現在目前還是熱門話題的時候, 好像是來護衛什麼的, 最近有幾篇挺受熱門的文章關於李教授:

陳鍾誠給李家同的一封公開信

陳鍾誠給李家同的第二封公開信

昨天是看到人家轉貼的這篇 “我看李家同的是與非”, 才想到要寫這篇的

看了陳教授的文章, 慷慨激昂, 是對是錯, 我不是學界的人, 並沒啥資格好評論, 不過我當年博士班念一半不念,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想為了點數汲汲於論文(另一方面也是自覺自己不適合做研究), 不過到了業界後我了解到, 我也錯了, 台灣的業界也是以"分數"在評鑑一個人的, 而不是以他的能力跟貢獻(或許有人會認為分數是客觀的, 不過我認為, 既然是人為的系統, 一定都有作弊的可能), 不過, 我並不是想針對人家給予李教授的批判做啥評論, 只是想說說在我記憶裡的李教授

我初認識李教授是在靜宜大學, 我從成大被二一退學的一年後考上了靜宜大學, 而當時他是那兒的校長, 真正比較熟悉的時候是修他的演算法課, 一般如果出去自稱你是某某的"學生", 人家常常會把某某是你的"指導教授"這種關係連結在一起(就如同是第二封公開信中, 陳教授拿來計算李教授的學生數目的方式), 但對李教授來說, 他指導過的學生就是他的學生, 不管是指導過的博碩士班學生, 上過課的大學部學生, 甚至在育幼院教過的學生, 常常會聽他說他"某某學生如何如何", 這"學生"常未必是他擔任指導教授指導的學生, 其實比較常聽到的是他在育幼院教過的學生, 古人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如這樣說, 倒也沒錯啦…..我修過他一年課, 我碩士甄試的推薦函, 博士班的考試的推薦函也都出自他的手, 雖然說沒照著他的期望走, 從一開始選碩士指導教授就沒照著他推薦的, 不過他一直是我非常敬重(也敬畏 :P)的人, 畢業之後, 我們當時一群修他課的學生還是會再去找他吃飯, 甚至是幾年後, 他也沒忘了我們, 也都叫的出我們的名字

一想到他, 我腦袋裡浮現的是他幾句的口頭禪, “是不是呀?”, “你說對不對呀?”, “唉呦”, “那小子"或"你這小子”, 所以每次看到他演講的影片都覺很親切, 因為他就是這樣講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 他是個心直口快的老孩子, 腦袋裡常常轉著很多不同的新想法, 雖然未必一定是對的, 但總是有新的, 有時候是一些簡單的想法, 有時候是文章故事的點子, 也常常等不及的就拿出來說, 以前大學時, 有老師曾說過, 李校長(其實到現在我都還是叫校長)常常晚上打電話找人討論, 不過在我印象中, 他不是個嚴肅的人, 倒真的比較像老孩子, 他的學生(大學裡的)看上去都很敬畏他, 但幾年前的聚餐後, 隨他到育幼院, 我發現小朋友都很高興看到他, 而且沒有那種"畏"的感覺

其實他就是像個小孩子一樣的老先生, 也是會對新奇的事物感興趣, 記得他當上暨大校長那年, 我們一群學生到暨大找他, 他迫不急待的跟我們炫耀他的校長室, 我還記得當時他說"你看, 在這當校長就像當神仙一樣" (因為辦公室窗簾一打開, 外面雲霧繚繞), 然後還請我們到當時還沒震垮的涵碧樓吃飯, 一個月後, 九二一大地震發生了, 後來他也就沒當校長了, 當時有些民意代表對他有很嚴厲的批評, 但我一點也不意外他會那樣做, 他是一個對學生很好的老師, 以學生安全為優先的確是他會做的事

我看李家同的是與非"裡面說他應該是個愛碎碎念的老人家, 我看到很不自覺的點了頭 :P , 習慣他講話, 他講話就是那樣子, 之前我博士班唸到一半不念了, 不太敢讓他知道, 我是覺得有點愧對他啦, 畢竟他幫我寫了推薦函, 但後來聚餐碰到他, 他也只是念了一下"聽說你博士班後來沒念了? 你這小子…”, 或, “你們這些傢伙怎愛找女教授” (我的指導教授是女的), 聽到這個我也不覺得他有輕蔑女教授的意思(雖說我指導教授也沒很欣賞他), 他講話就這個調

他的教育理念是比較重視基礎的, 我當時修他演算法時, 他有時偏要考我們英文, 考英文不是考啥科技論文寫作這種應用面, 而是很基礎的文法, 教我們東西也不是一股腦兒的把東西塞到我們腦袋, 我還記得我被抓上去講一堂NPO complete, 但東西我自己得先準備, 陳教授文章指李教授是讓學生出社會後喪失實作能力的始作俑者, 這一點其實我是有點不以為然, 李教授很多學生是在業界不是學界, 撇開這點不說, 基礎的學習(演算法, 電磁學等等)是真正實作的根底, 根底紮實內功雄厚才不會流於花拳繡腿, 台灣可能比較功利主義, 比較著重於你能做什麼, 而不是將可以做出什麼, 出了社會, 人家問你會啥? 像是在資訊業界(以軟體來說), 面試的時候, 很多人會常問的不外乎你會什麼語言(C, C++, Java, Perl …), 開發過的平台有哪些, 但對比於國外的公司, 像是Google, Facebook這種大公司, 這些反而就很次要, 問你一個演算法, 你可以用啥語言去實作, 其實他們一點也不在乎, 語言是工具, 你可以用一種語言達到一個目的, 自然也有辦法用另一個語言達到, 即使你之前沒碰過, 但基礎卻是可以讓你之後演變出很多不同變化的零件, 你擁有的零件越少, 能變化出的東西自然越少, 那擁有在多工具的技能也無濟於事, 記得以前有個老師問我們一件事, 電腦越來越快, 那你還需不需要學演算法? 反正再爛的方式都可以靠硬體暴力來加強, 答案是需要的, 因為有了更好的硬體, 搭配更好的演算法, 你才可以做更多的事, 而不是用更好的硬體, 做的事卻一點增加也沒有, 基礎不好, 就算會設計CPU, 做同樣的功能硬是要比人多一倍的線路, 多一倍的功耗, 那就算有實作能力也是無用的, 所以我一直覺得他這觀念是對的, 只是有時候他對大眾表達出來的, 好像是沒表達出那麼的好

昨天去看醫生時, 在診所時看了一個節目, 我忘了是什麼節目了, 那集在討論有些小牌的模特兒為了吸引目光(或說是相機, 攝影機的焦點), 想盡辦法露出事業線(或擠出)

說實在的, 很不懂為啥把這叫事業線, 感覺有點把人物化了, 不過每個人條件本來就不同, 如果身材比例不好, 胸前再偉大也不好看吧? 比例好的話, 就算不大, 擠不出線, 看起來也是會很順眼的

今天在Yamaha等小遠上課時, 隔壁座位一群女士(還是太太?)在聊天, 突然其中一位很高興的大聲說到: “嘿, 你們看, 我有沒變很瘦?”, 然後一群人就這樣很熱烈的討論起來了, 好像女人都還蠻在乎胖瘦的, 不過應該也不只是女人, 愛美人的天性, 無可厚非, 肥胖對健康是不好(我也不想胖呀 T.T), 不過太瘦也不見得是好是呀, 不影響健康的體型, 應該都是好的吧, 不過很多人都會把胖瘦當做一個美麗的指標, 不過, 這應該因時因人不同吧, 傳說楊玉環不是也挺豐腴的?

我個人是認為, 美是由心生的, 善良, 聰明的人就蠻美的呀~~~其實說起來也算是種偏見吧.. :P

不過不管怎樣, 只要有人欣賞就是美, 全世界的人都死光只剩一個人的話, 美醜也沒那麼重要了, 所以只要有人懂得欣賞, 不就都是正妹帥哥(我這是歪理嗎?)

嗯, 這標題實在很難下…..單純只是突然的一個想法而已….

今天有個人打來, 說他那邊發現個問題有可能是我們這邊的東西造成的, 然後把問題的內容跟他看到的東西很詳盡的跟我說, 也不算很詳盡啦, 至少我聽懂了, 也大概知道有可能是啥問題, 所以我就直接說, 如果是issue就直接轉給我吧, 電話那頭突然沉默了一下, 然後聽起來有種如釋重負的語氣說了"好"

其實這也不是第一次碰到這種了啦, 只是我還是一直有點不慣, 其實都已經把問題看過一遍了, 又不是隨隨便便想把問題踢給別人, 我沒啥好不相信的, 就算到我這邊看過後不是我問題, 再到對的人那邊去解決就好了, 說實在的, 也沒啥大不了的

晚上聽到同事要連回公司改issue due date, 剛在車上就在想, 不管是那個轉issue還是改due date, 大家還不是為了該死的KPI

KPI, 想出這東西的人, 實在很天真, 一堆沒頭沒腦的數學湊出來的數字遊戲

大家從小到大, 應該尤其是在台灣, 一直在玩著數字遊戲, 小時候在學校跟人家比著分數跟名次, 長大之後跟人家比著KPI跟財富數字, 但這又能代表什麼?

到美國出差時, 花著美金, 數字都很小, 回台灣帳單一看才發現, 原來我花了那麼多錢, 去到巴里島, 花著印尼幣是幾萬幾萬花的, 連個小費都得要掏萬元大鈔, 拿出錢包付錢都很小心翼翼, 不敢相信自己眼睛像是揮金如土一樣, 不過轉念一想, 我也可以很輕鬆的有千萬財富呀, 千萬印尼幣, 這比千萬美金簡單多了, 數字不也是一樣大

小時候唸的都是升學學校, 南台灣有名的就是私校, 我唸的就是私校, 升學學校跟人家比分數, 在所難免, 但我從來都沒搞清楚過, 比這有啥意義, 國中的時候, 有次月考成績掉到全班三十多名, 本來都是十名內最慘也沒在十五名外的, 突然掉到三十多, 爸媽導師當然都很緊張, 我天天一早到學校就被導師阿塽叫到走廊唸, 就這樣唸了到兩週後的週考, 我成績排了第二名, 再兩週後的下一次月考, 我依然還有第四名, 他們都覺得, 果然有給壓力有差, 但事實上這一整個月, 我跟前一個月沒兩樣, 回到家後, 偷看金庸小說, 所以我實在不懂, 三十幾和2, 4有啥差別

所以, 那KPI又如何呢? 我實在也很難想像這可以跟一個人的努力或是貢獻程度有很緊密的連結, 不過就像是小時候做壞事要小心不要被糾察隊記到點一樣, 沒記到就模範生, 有記到會是壞學生嗎? 做壞事被發現了, 只要想辦法賴給別人還是有辦法當個模範生呀~

再者, 人是很聰明的動物, 為了有更好的名次有更好的分數, 有人發明了"補習班", 但考試會考了, 就真的能力變強了嗎? 反例應該不難找….那為了有更好的KPI呢?方法有很多, 但很少是"把事情做好", 很多數字遊戲, 要拿到好的數字, 就是順著遊戲規則就好了, 那說實在的, 我不會太在乎當好學生或壞學生, 因為這遊戲真的是無聊透了, 會用這些東西管理員工的老闆, 還真要小心, 到最後剩下來幫你忙的不是真的會幫到你的, 而是只是會玩你遊戲的人

活生生的人, 有血肉, 有感情, 有情緒, 有脾氣, 絕對不是一堆數字代表的了的…..

想了好久, 不知道該怎下這標題, blog的好處是可以比噗浪推特多寫些字, 但有時候還是常常楞在那邊不知道該怎下筆, 突然不知道怎去形容自己的心情, 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的想法

那…就是什麼都沒有吧? “無”…

說實在的, 自己覺得好像也快成為"無"狀態了, 就是什麼都不是的狀態, 今天已經不知道摔了幾次電話了, 雖然這並不好, 也不知道為什麼開了水龍頭了, 很多東西湧出, 但我實在已經想不起是什麼了, 頭痛欲裂一整天

兩年多前換工作, 並不是為了錢, 而是為了一個很可笑的念頭 “我想做Android”….這好笑嗎? 的確很可笑….一直把自己定位在RD, 因為我不想是別的角色, 但不知不覺就當了自己不會想做的角色一陣子了, 現在想回頭, 卻發現自己啥都不是

很想說: “我是RD, 我不懂code”

一段時間沒進步了, 知識停留在某一個角落, 就沒再前進了, 沒有再研究新的東西, 沒有再有更新的想法, 更不用說有突破

昨晚, 看著3.0新的東西, 我睡著了, 早上搭車想繼續看, 卻又開始對這些東西感到模糊

這幾年, 重心一直在工作上, 但工作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又從工作獲得了什麼? 有時候還得昧著自己的心做一些自己實在很看不下去的東西, 不覺自己是忍受不了汙穢的完美主義者, 但工作久了, 還真不知道自己是什麼

如果每個人都有價值, 那, 我賣的到底是什麼?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3.0px Arial} p.p2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3.0px Arial; min-height: 15.0px} p.p3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3.0px Arial; color: #002bee} span.s1 {color: #000000} span.s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這兩天心情實在很不好, 今天火很大, 邊吃飯邊想了兩篇的內容, 這是第一篇

今天看到一些人都在轉貼這篇 -  少子化的元兇: 企業濫用責任制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222/122/2mutt.html)

是不是元兇, 沒直接證據, 只是把這兩個熱門話題湊一起比較聳動, 也比較引人注意, 是不是"原因"很難說, 但這控訴卻是事實, 但企業並沒有"濫用", 而是根本把責任制跟競業條款等等拿來當神主牌用了!!

是勞基法沒定好? 該修法? 該訂新法? 個人覺得, 那都只是其次, 而是政府根本不敢也不會去動"台灣的經濟奇蹟"呀! 不管是哪一黨政府, 前朝本朝, 執政的怕惹火企業(還有一張企業外流的神主牌可以用呀), 民意的"代表"呢? 怎好意思動自己個經濟命脈呀, 總不能跟獻金過不去呀~~~ 還記得之前在新竹工作時, 颱風假已經是期待到麻痺(現在在新竹工作的人應該還是有同樣感想吧), 不管是不是天這麼黑風這麼大, 新竹常常都是最後一個宣布上班狀況, 絕對不是每次新竹對天災免疫(翻開報紙, 尖石鄉發生過幾次土石流?), 而是新竹有偉大的"科學園區"呀, 如果"錯放"一次颱風假, 隔天可能又有哪家"優良"企業要唉說少一天的產能少多少營收呀!人命…賤呀~

那台灣的"經濟奇蹟"貢獻了什麼? 動不動就喊環境不好要外流, 是沒錯, 對這些企業來說, 環境是不好了, 因為他們已經不是"科技"產業了, 而是變成以勞力為基本, 跟人家流血拼價錢的產業了, 如果勞工不便宜, 員工不加班, 自然要找勞工便宜的地方才能賺點"小錢", 比"創新", 比"競爭力", 漸漸的落後, 反觀鄰國, 雖然很多台灣人不喜歡K國, 但不得不說, 現在這些台灣的"經濟奇蹟"根本就等著K國宰殺而已, 那K國的員工比較便宜?當然沒有, 就我最近聽到的, 還高於我們, 那他們企業在本國就活的下, 還可以拓展到全世界, 人家怎麼辦到的?

台灣企業的管理方式, 實在是, 來來去去就那麼一招 - 糖果與鞭子

老闆們時時刻刻的"告誡"你, 表現的好就有高獎金(糖果), 底薪不高的員工為了求高收入, 拼命的不斷的往前跑, 你已經拼命不斷的往前跑, 自然就是機不可失呀, 要趁機給你多加點貨物, 加到你快跑不動的時候, 就可以把鞭子拿出來在後面喊: “嘿, 快跑喔!沒到終點啥都沒有還要挨鞭子”, 這些"貨物"是你的責任, 拉著他們直到終點就達到責任制了, 企業沒"濫用"責任制, 是活用了他 ….. 有了"信託", “競業條款”, 美其名是留住人才, 但真正的意義是壓榨勞力到一乾二淨為止, 受不了中途放棄, 啥都沒有, 搞不好還不能繼續做自己擅長的, 所以怎麼辦? 員工事情做不完, 所以要加班達成責任制, 是員工的能力不好, 還是…? 大部分的人也沒空多想, 腿斷了還是要拼命的跑….跑不動怎辦? 自然有聰明人呀, 老闆中意啥貨色, 就先拖著那個跑, 就養出一堆沒有老闆不會做事的人, 週末來加班時接到一通電話, 對方跟我說: “某某老闆說今天一定要改完”, 聽到一把莫名火就燒的旺, 如果是跟我說那東西很重要需要趕快改, 我還不覺怎樣, 重要的事當然理所當然要趕快完成, 但沒老闆的鞭子在後面抽, 我們就忘了怎樣去做正確的事嗎? 

這樣的基礎下的企業, 是勞力產業, 不是科技產業, 養了一千隻聽話的牛拉牛車, 牛車還是牛車, 別人只要養幾個技師設計並製造一台法拉利, 那你就只能吃他的灰塵還看不到他的車尾燈, 頭家呀~~~只當一個駕駛牛車, 叫牛聽話的往前走, 你的雄心壯志真的只有那麼小嗎? 

“人盡其才, 物盡其用”, 中山先生是一個不錯的經濟學者呀 (是國父講的嗎?不知道有沒記錯), 能夠完全使用人的才能, 不是"力氣", 能夠妥善利用手邊所及的資源, 而不是空泛的壓榨, 才能創造更高的價值不是嗎? 對於員工來說, 如果是"人力", 那真的只好盡力了, 但, 很多大部分的人, 都是經過教育不斷的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 既是人才, 就應該有才, 擁有專業的素養, 專業的"價值", 你的專業價值是拿來創造更多的價值的, 你的專業素養不是拿來證明"老闆比你行, 所以他說的都對"的, “專業"讓你有能力判斷並做出正確的事, 不是嗎?

所謂的專業的精神, 就真的要像王建民一樣 每一場球都想贏( http://www.cw.com.tw/article/pr.jsp?page=1&id=35024 ), 所謂的專業就是, 當你站上投手丘之後, 那邊就是你的領土~~~你會樂意別人來踐踏你的領土嗎?甚至是你的總教練

今天看到Sam轉貼一篇blog有關某同事的事, 雖然不認識, 但看了還是挺感傷, 想到今天跟阿虎的對談, 他講的一句"何必呢?”, 對呀, 何必呢? 提把劍打著無意義的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