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的突然就多出了兩天颱風假, 這颱風實在很威, 乒乒乓乓的, 不過, 也沒做什麼, 時間就快過完了, 現在才想到, 還是來寫點什麼, 嚴格說來這些東西並不完全是颱風假時弄的, 只是拖得有點久

起因是, 之前(很久…追朔到去年)想寫個App, 需要用到中華職棒賽程的資料, 拖了很久一直沒真的去做, 斷斷續續的, 最近才先把資料這部分補齊, 首先需求是:

  1. 當月之後的賽程資料, 但中華職棒並沒有API, 只有(很爛)的網頁, 因此資料勢必得從網頁去解析
  2. 由Client app直接去解析html, 會比較麻煩(如果網站更新了, 就要更新App), 不是那麼可行
  3. 不想花錢(或不想花太多錢)弄一個server, 更不用說還要考慮Scaling

而賽程表這樣的資料的特性則是:

  1. 球季是3~10月
  2. 資料內容除週一(休賽)外, 幾乎每天都會變, 但不會一兩個小時或幾分鐘就變一次
  3. 變動的內容可能是: 4. 比賽結束, 比數有更新 5. 延賽或停賽
  4. 一個月才幾十場比賽而已, 基本上不太需要有search或query的功能, 依據月份分類也就足夠了

因此我採用的做法是:

  1. 利用AWS lambda定時解析中華職棒網站的資料
  2. 資料以json格式存在github (使用Github api)
  3. Client透過CDN去要這些json的raw content

賽程解析

這部分我是用Go + Goquery來寫的, source code在這邊: cpblschedule, 這code沒啥整理過, 光解析這堆亂七八糟的html就夠頭痛囉, 就沒啥整理

我做成了一個package, 因此要使用可用下列指令先安裝:

go get -u github.com/julianshen/cpblschedule

裡面也很簡單就一個function而已, 因此要使用可以參考:

import "github.com/julianshen/cpblschedule"

func main() {
	matches, err := cpblschedule.ParseCPBLSchedule(year, month)
    ....
}

AWS Lambda

這邊就不介紹這東西是什麼了, 網路上文章一大堆, 基本上他是AWS一個severless的解決方案(這算廣告詞吧), 會使用這個的原因有二:

  1. 依我的用量應該是免費(事實證明, 其實還是要花點錢, 我忘了算網路傳輸的費用了, 不過這不多)
  2. 可以用Cloud watch排程觸發

不過有個小問題

**他不支援Go!!!!!**

而我上面那個解析的東東是go寫的, 那不就寫心酸的

所幸還有別的辦法,就是把程式編譯成執行檔, 然後用nodejs去包裝它, 不過這有點煩瑣, 所幸還有工具

apex, 這是讓你更簡單的去建立lambda function的工具, 而且他正好也可以幫你簡單做好上面所說的包裝

安裝及使用就看文件吧, 不特別說了, 但要如何用go寫一個lambda function handle呢?以下是範例:

import (
	"encoding/json"
	"github.com/apex/go-apex"
)
func main() {
	apex.HandleFunc(func(event json.RawMessage, ctx *apex.Context) (interface{}, error) {
		dosomething()
		return nil, nil
	})
}

Github as API source

資料既然變動不頻繁, 就用lambda定期產生然後把結果放到Github上就可了

Github API的Go的實做是Google放出來的go-github, 文件還蠻眼花撩亂的, 不過在這應用需要的API不多:

  1. client.Repositories.GetContents - 取得內容
  2. client.Repositories.CreateFile - 創立一個新檔
  3. client.Repositories.UpdateFile - 更新某個檔

之所以需要1的原因是要確認檔案是不是已經在repository裡面了, 如果沒有就用create, 如果有就拿SHA hash去更新內容

GetContents會把檔案內容一併給抓回來, 這可以用來在更新檔案前先比較, 如果不比較, 就算沒更動, API也會新增一個新的commit, 為了避免不要太誇張, 還是先比較一下好了

那之後client怎樣存取這些資料? 找到檔案, 選取raw就可以知道raw的url了, client每次就抓這個URL就好, 但為了避免過量地request湧到github, 因此透過一個CDN來存取可能會好一點

這時候就可以用RawGit, 這邊透過MaxCDN, 讓你可以去存取Github上的raw content, 而你的檔案的網址會是像這樣:

https://cdn.rawgit.com/user/repo/tag/file

大致上就這樣

最近直播蠻火紅的, 直播服務也不少, 連Facebook都做了直播功能, 最近也跟人聊了不少這方面的東西, 所以想說趁中秋連假來自己研究看看, 只是中秋節連假雖然多, 做的事情還真是不少, 看電影, 打球, 打電動, 看球的, 又碰上颱風天, 不過還是先搞個簡單的雛形唄

相關應用

市面上有不少關於直播的應用, 應該說, 簡直是氾濫, 而且每一種人氣似乎都是很旺, 還不是很了解在旺啥的, 現在可能也不少人認為當個網紅就可以一炮而紅之類的

  • Live.me
  • 小米直播
  • 17
  • 麥卡貝

這邊其實可以看出, 根本大同小異, 大多是賣肉…喔, 不是, 賣網紅, 後面故意舉了一個麥卡貝當例子, 它是稍微不一樣, 以賣直播節目像是運動比賽的轉播(嗚~~金鋒退休了). 而不是一般的UGC(User generated), 當然這邊也沒舉一般很流行的遊戲直播像是Twitch, 不過這類早已為大家所熟知了

不管是哪一種, 大部分的設計都是大同小異, 都是以單向直播為主, 輔以文字聊天室, 可以送個愛心或禮物, Facebook稍稍進階點, 會將直播過程錄製下來, 不只錄製節目, 還有過程中的互動, 不過大家都是蠻近似的

基本原理

如果照以上的功能設計, 簡單的可以畫成兩個部分, 一個是直播串流(Video Stream)的部分, 一個則是聊天室的部分, 大致上的後端可以以這兩個為核心

關於直播串流的技術部分, Facebook 曾分享了一篇關於他們做直播串流經驗的文章:

Under the hood: Broadcasting live video to millions

從這邊可以了解到, 串流需要能夠支撐到非常多人同時觀賞, 網紅可能數百到數千, 像是蘋果的發表會, 或是Google I/O, WWDC 這種會議則可能是數萬到數十萬, 所以服務的高並發, 高流量是可以預期的, 架構上也要能夠承受這樣的強度, 簡化的畫起來應該像是這樣:

graph LR; C[Client]--publish-->M[Media Server]; M--forward-->E(Edge Server); M--forward-->E2(Edge Server); M--forward-->E3(Edge Server); E-->V(Viewer); E-->V2(Viewer); E2-->V3(Viewer); E2-->V4(Viewer); E3-->CDN; CDN-->V5(Viewer); CDN-->V6(Viewer); CDN-->V7(Viewer);

Viewer不直接從Media Server取串流內容是考量到Media server通常要接收多個Client發佈的串流, 一個假設性的想法是, 對於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 主播應該遠少於觀眾, 假設就算一個服務可以吸引到百萬級別的觀眾, 同時線上的主播應該了不起是幾千個而已, 即便如此, Media server本身從Client接收發布的串流資料後, 可能還需要做轉碼(transcoding), 和轉送的動作, 尤其是轉碼是較為耗CPU資源的工作, 如果把主播跟觀眾放在同一個伺服器上, 除了影響品質外, 也會不方便擴充, 因此減少Media server上的"觀眾"(讓觀眾只是其他少數的edge servers), 便可以在觀眾增加時相對好擴充容量(增加edge的數量)

但大部分的狀況來說, 每個直播的觀眾不一定是非常大量, 在Facebook那篇文章內也有提到, 在小量觀眾的狀況下, 分流到多個edge的效率應該就沒那麼的好了, 反而這時候放在同一台server減少延遲會是更好的選擇

串流的通訊協定有不少, 像是RTP, RTSP, RTMP, HLS, WebRTC等等, Facebook那篇文章主要提到的是RTMP, HLS, 查了一下資料, 似乎這兩個也是目前比較主流做直播用的, 雖然WebRTC被討論的也蠻多的, 但似乎比較沒被應用在大量的直播, RTMP跟HLS都是可以透過HTTP來做傳輸(RTMP需要做封裝 - RTMPT), 讓他們具有穿越防火牆的優勢, 而HLS是以檔案為基礎的, 所以適合用一般的CDN來做快取, 在做大量的直播優勢較大, 缺點是延遲太長了, 但這兩者其實也是可以合併使用的, 在小群體時用RTMP, 等觀眾成長到一定數量實再導流到HLS去

Proof of concept 的初步想法與簡單的設計

幾個初步的想法

  1. 直播 = live stream + chat room
  2. 現在直播應用很多, 所以應該不少現成的open source解決方案可以套用, POC可以從這些東西下手, 不用重造輪子
  3. 需求: Client發布直播後, Viewer可以知道現在有誰在直播並觀看, 並可以透過訊息聊天

發布

sequenceDiagram participant Client participant Register participant MediaServer participant Viewer Client->>Register: I want to go live activate Register Register-->>Client: Here is your ID and token deactivate Register Client->>MediaServer: Publish(id,token) activate MediaServer MediaServer->>Register: token valid? activate Register Register-->>MediaServer: Yes deactivate Register MediaServer-->>Client: OK deactivate MediaServer Client->>Register: I am ready to live activate Register Register->>Viewer: Somebody is ready to live activate Viewer deactivate Register Viewer->Viewer: Update UI deactivate Viewer

觀賞直播

這部分就沒什麼特別的了, 當一般的chat room做就好

先看一下成果

這成品有點粗劣, 有點不好意思 :P

我publish client只實作iOS版本, 而Viewer只實作了Android版本(根本只各做一半嘛!!/翻桌), 後端用firebase處理資料的部分, 所以即時通知新的直播, 和聊天沒啥問題(但我聊天的UI還是沒刻 >"<)

相關解決方案

既然沒有重新做輪子, 自然用了不少Open source的解決方案來達成, 從Server到Android, iOS要找到相關可用的實在不難, 可以說這部份實在是太成熟了, 研究完後覺得Facebook那篇文章也只是一般般而已

Steaming server

RTMP相關的解決方案還算不少, 這邊列幾個

  1. Nginx RTMP Module - 架構在Nginx之上, 也算老牌了, 支援RTMP和HLS, 但看code base, 實在也沒啥在更新
  2. Mona server - 支援RTMP, HTTP(非HLS), Web socket等等
  3. Red5 Media Server - 支援RTMP, HLS, WebSocket, RTSP, 好像是要錢
  4. Simpe RTMP Server - 這是由中國的觀止雲這家開源出來的, 講"Simple"其實一點都不Simple, 輕量, 穩定(至少我試直播一晚上都還蠻順利的), 好擴展(支援forward to edge), 可RTMP轉HLS, 因此我最後選擇這個方案
SRS (Simple RTMP Server)

硬體

我沒看到文件有寫硬體需求, 但我用Digital Ocean 1GB RAM, 30GB SSD的Droplet跑, 單一個直播, 直播好幾個鐘頭, CPU都不超過5%, 所以應該足夠

安裝

安裝上相當簡單

  1. 從git上抓下來: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ossrs/srs.git
  2. 切換到相對應版本的branch(我是用2.0release) - git checkout 2.0release
  3. cd srs/trunk; ./configure ; make ;

建置好的執行檔會在srs/trunk/objs目錄下, 可以直接執行

設定

conf目錄下有很多不同的設定檔可以參考, 因為我要試RTMP, HLS所以我用的設定檔如下:

listen              1935;
max_connections     1000;
srs_log_tank        file;
srs_log_file        ./objs/srs.log;
http_api {
    enabled         on;
    listen          1985;
}
http_server {
    enabled         on;
    listen          8080;
    dir             ./objs/nginx/html;
}
stats {
    network         0;
    disk            sda sdb xvda xvdb;
}
vhost __defaultVhost__ {
    hls {
        enabled         on;
		hls_fragment    10;
        hls_window      60;
        hls_path        ./objs/nginx/html;
        hls_m3u8_file   [app]/[stream].m3u8;
        hls_ts_file     [app]/[stream]-[seq].ts;
    }
}

相對應的設定可以參考文件

執行

很簡單: srs -c my.conf 即可

iOS RTMP Publish

找到iOS支援RTMP publish的解決方案有幾種:

  1. VideoCore - 這個我還沒去試過, 不知道好不好用, 但似乎有支援Filter和Watermark, 感覺蠻威的
  2. lf.swift - 簡單, Swift做的, 這兩個是優點, 對我這個只看得懂Swift看不懂ObjC的, debug是比較方便, 但除此之外好像也沒啥特色了
  3. LiveVideoCoreSDK - 這文件不多, 我暫時就沒試了, 也支援濾鏡, 而且似乎這個作者也提供了Android版本, 只是好像沒支援Cocoapods或Cathage, 有空再來玩玩
  4. LFLiveKit - 我最後是選用這個, 簡單, 且"自帶美顏"(現在騙人是很基本的)
lf.swift

雖然文件上有提供cocoapods跟Carhtage的安裝方式, 但絕對不要用Carthage的那個, 第一原因是它Carthage支援似乎尚未搞定, 就算改點東西解決了它, 是可以安裝成功沒錯, 但會崩潰在XCGLogger, 似乎用framework含進來的方式會導致XCGLogger == nil, 這害我花了好多時間, 畢竟我是Carthage的愛用者, 後來轉用Cocoapods就沒事了

幾個需要加的部分:

AppDelegate.swift

func application(application: UIApplication, didFinishLaunchingWithOptions launchOptions: [NSObject: AnyObject]?) -> Bool {

        XCGLogger.defaultInstance().outputLogLevel = .Info
        XCGLogger.defaultInstance().xcodeColorsEnabled = true
        
        return true
    }

這兩行是設定logger要記錄的東西, 方便debug用

ViewController

override func viewDidLoad() {
	rtmpStream = RTMPStream(rtmpConnection: rtmpConnection)
    rtmpStream.syncOrientation = true
    rtmpStream.attachAudio(AVCaptureDevice.defaultDeviceWithMediaType(AVMediaTypeAudio))
        rtmpStream.attachCamera(DeviceUtil.deviceWithPosition(.Back))
    rtmpStream.addObserver(self, forKeyPath: "currentFPS", options: NSKeyValueObservingOptions.New, context: nil)
        
    rtmpStream.captureSettings = [
            "sessionPreset": AVCaptureSessionPreset1280x720,
            "continuousAutofocus": true,
            "continuousExposure": true,
        ]

    rtmpStream.videoSettings = [
            "width": 1280,
            "height": 720,
        ]
    lfView.attachStream(rtmpStream)

    view.addSubview(lfView)
}

直播的部分會跟他的LFView綁一起

LFLiveKit

後來選用LFLiveKit的原因不是因為他自帶美顏 :D, 他寫法跟lf.swift一樣簡單, 而且不一定要把preview加到UI裡面, 而且他的preview不用用特定的class,只要是UIView就可

範例直接貼他文件裡的就很清楚了:

// import LFLiveKit in [ProjectName]-Bridging-Header.h
import <LFLiveKit.h> 

//MARK: - Getters and Setters
lazy var session: LFLiveSession = {
    let audioConfiguration = LFLiveAudioConfiguration.defaultConfiguration()
    let videoConfiguration = LFLiveVideoConfiguration.defaultConfigurationForQuality(LFLiveVideoQuality.Low3, landscape: false)
    let session = LFLiveSession(audioConfiguration: audioConfiguration, videoConfiguration: videoConfiguration)

    session?.delegate = self
    session?.preView = self.view
    return session!
}()

//MARK: - Event
func startLive() -> Void { 
    let stream = LFLiveStreamInfo()
    stream.url = "your server rtmp url";
    session.startLive(stream)
}

func stopLive() -> Void {
    session.stopLive()
}

//MARK: - Callback
func liveSession(session: LFLiveSession?, debugInfo: LFLiveDebug?) 
func liveSession(session: LFLiveSession?, errorCode: LFLiveSocketErrorCode)
func liveSession(session: LFLiveSession?, liveStateDidChange state: LFLiveState)

Android stream player

寫到後面有點累了, 也有點懶了, 還剩下Android這塊沒寫, 這邊就只列出方案不寫細節了, 主要我測過:

  1. ExoPlayer: Google開源的Media player, 之前在做另一個東西時我有用過, 所以第一時間就想起這個, 不過, 原生的完全不支援RTMP, 不過可以參考這邊, 但我實際上用, RTMP完全沒成功過, 一直出現FLV parse的問題, 倒是HLS沒問題
  2. Ijkplayer - 這同時有Android和iOS版本, 是Bilibili開源的, 有點強大, 但基於ffmpeg, 不知道在license上會不會有風險, 使用起來還有點複雜, 但HLS, RTMP都是沒問題
  3. PLDroidPlayer - 七牛雲針對ijkplayer的再製品, 比較方便的是, 它有封裝出一個video view可以直接使用, 相較於ijkplayer來說比較簡單易用

對一個developer的blog來說, 流程圖似乎是蠻需要的, 比較能夠清楚來解釋一些東西, 但每個東西都轉圖檔還蠻麻煩的, 下面介紹一個有用的Jekyll plugin, 可以做到像下面這樣的效果:

第一例

graph TD; A-->B; A-->C; B-->D; C-->D;

第二例

sequenceDiagram participant John participant Alice Alice->>John: Hello John, how are you? John-->>Alice: Great!

這是利用一個叫做Jekyll-mermaid 來達成的

而這plugin其實也沒做很多事, 它是包裝了mermaid這個工具, 而mermaid這工具他是利用了ds.js來讓你用很簡單的方式來繪製流程, 以上面兩個例子為例

第一例

graph TD;
    A-->B;
    A-->C;
    B-->D;
    C-->D;

第二例

sequenceDiagram
    participant John
    participant Alice
    Alice->>John: Hello John, how are you?
    John-->>Alice: Great!

所以你在markdown裡面只要加上

{ % mermaid % }
sequenceDiagram
    participant John
    participant Alice
    Alice->>John: Hello John, how are you?
    John-->>Alice: Great!
{ % endmermaid % }

他就會幫你render出相關的流程了

安裝方法

這邊以我自己blog的安裝方法來說明

  1. 把jekyll-mermaid.rb放到_plugins目錄去
  2. 在_config.yml加上 (這邊以6.0.0的mermaid為例):
mermaid:
  src: 'https://cdn.rawgit.com/knsv/mermaid/6.0.0/dist/mermaid.js'
  1. 還要在head.html加上css (要配合版面顏色), 可以用這個 : https://cdn.rawgit.com/knsv/mermaid/6.0.0/dist/mermaid.css

承續上篇的用icon font來製作圖示, 之前所提到的都是利用現成的icon font, 但似乎大部分的icon font都沒有像material icon有支援ligatures, 沒支援的話, 在xcode裡面就無法像上一篇一樣, 直接在UI designer顯示對應的圖示, 另外如果需要使用自己的圖示呢?其實是有方法用SVG圖檔來製作自己的icon font的, 這篇就來介紹兩種用SVG圖檔製作一個有ligatures支援的字型檔

grunt-webfont

第一個方法就是利用grunt-webfont, Grunt是一個前端常用的建構工具, 而grunt-webfont是一個用來產生字型的task

安裝相關工具

由於需要使用Grunt, node.js是必須的, 另外由於需要使用到fontforge, 所以python也是必須的, 雖然說grunt-webfont也可以純nodejs的module來產生字型, 但那並無法支援ligatures, 所以fontforge是一定需要的

npm i grunt --global來安裝grunt

製作字型
  1. 建立一個空的目錄
  2. 在這個目錄執行npm init來產生package.json
  3. npm i grunt-webfont --save來安裝grunt-webfont並且把這個dependency 加到package.json
  4. 建立一個svg子目錄(目錄名稱隨你高興, 這邊以svg當例子), 把所有圖示的svg檔案全部放到這目錄去
  5. 建立Gruntfile.js , 這檔案就像是Makefile, 或像是build.gradle這樣的角色, 內容就像下面
module.exports = function(grunt) {

  grunt.initConfig({
    pkg: grunt.file.readJSON('package.json'),
    webfont: {
        icons: {
                src: 'svg/*.svg',
                dest: 'build/fonts',
                options: {
                        engine: 'fontforge',
                        htmlDemo: true,
                        fontHeight: 96,
                        normalize: false,
                        ascent: 84,
                        descent: 12,
                        font: 'octicon',
                        fontFamilyName: 'octicon',
                        types: 'ttf',
                        ligatures: true,
                        startCodepoint: 0xF101
                    }
                }
    },
    clean: [
        'build/fonts/*'
      ]
  });

  grunt.loadNpmTasks('grunt-contrib-clean');
  grunt.loadNpmTasks('grunt-webfont');
  grunt.registerTask('font', ['clean', 'webfont']);
  grunt.registerTask('default', [ 'font']);
};

這邊最主要也最重要的task就是webfont這個, 這裡面src是svg檔的目錄, dest是字型輸出的目錄, engine的部分指名fontforge, ligatures設定必須要是true(產生的字型的ligature的名字其實就是沿用svg的檔名)

建立好這個檔後執行grunt即可

icomoon

上面的方法還是有點麻煩, 蠻手動的, 還有一個更方便的工具就是icomoon, 這東西方便更多, 它是一個相當強大的工具

Icomoon

從畫面上看, 它其實很簡單操作, 選定你所需要的圖示後, 按右下角的Generate Font即可, 除了你可以自己import自己的svg檔案外, 它也提供很多付費跟免費的圖示供選用:

Icomoon

按下Generate Font後, 並不會馬上讓你下載字型回家, 它會先讓你檢視字型將會包含的圖示, 這邊有件事很重要, 左上角有個fi圖示(參照下圖), 按下去後, 下面的圖示下面會多一個fi的欄位, 這就是讓你設定這些圖示的ligature的, 如果需要一個有支援ligature的字型, 就需要去設定這邊

Icomoon

所有都沒問題後按下右下角的Download就沒問題了

寫App有一個讓人頭痛的是App大小的問題, 而這大小有部分是由App裡面所用的圖所貢獻, 為了減少這部份消耗掉的資源, 不管是用較大壓縮率的格式來壓縮圖檔, 還是其他, 大家都想盡辦法想解決這問題, 現在由於平面化的UI設計, 使得又有不錯的方法來解決這問題, 平面化UI設計的特色是大部分的圖檔都是單色而非五顏六色, 這使得用向量圖, 甚至用字型來解決這問題變得可行

免費的圖標字型(icon font)

把所有的向量圖示變成字型檔可以節省不少空間, 以流行的Font Awesome 來說, 它包含了634個圖標, 卻只佔了153KB, 這在以往可能是不到十個圖標的檔案就會達到的大小, 相較之下節省了不少空間, 像這樣開放的圖示字型, 可以找到不少:

  • Font Awesome : 蠻流行的一個開放icon組, 提供了ttf, woff等字型檔格式
  • Google material icons : Google開放源碼的免費icon組, 它不只提供Android, iOS可使用的圖檔外, 也提供了字型檔的部分, 而且它的字型檔支援了Ligatures (後面會再提到它好用的地方),這也使得它比Font Awesome來的好用
  • Weather Icons : 顧名思義, 這提供了222個可以用於表示天氣的icons, 不過對於風向的表示的部分, 它是用同一個圖示只是在web上利用css旋轉來顯示不同方向的風, 這一點應用到App上的話, 我是還沒找到比較適合表達的方式
  • Octicons : 由GitHub開源出來的圖標字型, 圖標不多, 但自己新增應該蠻方便的(自己增加svg檔用grunt去build)

除了這些之外, 應該還可以找到不少免費的圖標字型(icon font)可以用, IconFontKit這邊就列了不少(它也整合了)可用的圖標字型

使用這些, 除了可以節省app的大小, 也可以省下不少設計圖標的時間, 但也不是沒缺點, 因為是字型的關係, 它每一個icon都是對應到一個unicode字元, 這字元大多數跟icon的形狀沒關係, 也就不是那麼好對應, 通常都要查一下對照表找出字元碼

利用現成的framework整合

要在iOS上使用這些圖標字型(icon font)的方式好幾種,寫程式去load字型是一種, 當然就有不少大德, 寫好包裝可以讓你用cocoapods或是cathage直接引入, 這邊有幾個不錯的:

用這些現成的framework的好處是, 一來減去自己手動包裝字型進app的複雜度, 二來是, 這些已經幫你定義好一些對應圖標的常數, 讓你用比較方便的方式而不是記憶unicode字元來對應這些圖標

但它也是有缺點的, 大部分這些的作法都是runtime才去載入跟註冊字型, 因此你必須是在程式內設定你的UILabel, UIButton的字型, 無法事先就在Interface Builder做預覽, 所以個人比較喜歡的方式就是自己動手來

手動在xcode上使用自訂字型

自己手動加的好處就是, Interface Builder上就可以套用, 直接就可以看到結果, 但就是稍微繁瑣了一點

Interface Builder直接看結果

首先, 要把字型檔拖入你的Project裡面:

ttf files in project

接著打開Info.plist, 加上一個新的項目叫做*“Fonts provided by application”*

這個是一個陣列(Array), 它的內容就是你要加入的字型檔檔名, 把你要加的每一個都列進去

Info.plist

接著, 在Interface Builder裡你所要使用icon font的地方, 比如說UILabel設定你的字型, 原本的字型是設定為*“System”, 把它改成“Custom”*, 並選定你所需要的字型名稱, 例如FontAwesome, 要注意的是, 字型名稱不一定等同於你字型檔的名字:

Interface builder

Interface builder

接下來在Text的部分輸入這個圖示的代表的Unicode字元就好, 不是Unicode碼, 而是那個字元本身, 這挺不方便的, 可能用copy paste的才有辦法, 這是這個方法最大的缺點

這問題還是有方法克服, 這也就是前面為何提到會比較推薦使用Google material icons而不是Font Awesome , 這原因就是Ligatures

Ligatures

Ligatures是一個字型上蠻方便的特色的, 關於Ligatures可以先看一下這篇, 這是在Google material icons提到的一篇文章:

The Era of Symbol Fonts

剛剛提到的一個很大的缺點是, 你要知道圖示對應的Unicode碼才可以在你的UI上顯示你想要的圖示, 這相當不方便, 尤其那些Unicode碼可能根本完全不代表任何意義

比較人性點的作法是當你想要一個圖示代表藍芽, 用bluetooth就可以找到對應圖示, 而Ligatures就是一個這樣的存在

我們先來看看, 如果使用沒有而Ligatures的FontAwesome, 你在Text打上**“Contacts”**會是怎樣一個情形?

Ligatures1

它會直接一字不漏的呈現**“Contacts”**,這還是因為FontAwesome有包含原本英數字字型在裡面, 有些其他的自行更慘, 根本就是一片白

讓我們再看看用Google material icons的字型,同樣的東西會有什麼結果

Ligatures2

因為這個字型有支援Ligatures, 所以在這邊contacts就會被直接代換成它對應的圖示了, 我們就不用寄那種完全看不懂的unicode碼了

但大部分的字型其實也都沒有, 所以自訂字型該怎做?那就留待之後研究了